有症状才测血糖
有些人对测血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要有了症状才应测血糖。其实不然。血糖稍高,可以是毫无感觉,但这种稍高的血糖,可以促发慢性并发症;待到产生症状后再去测血糖,往往为时已晚。
另有一些病人喜欢跟着感觉走,几个月才去测一次,这是远远不够的,因血糖可受饮食、活动、药物、情绪等影响而有所波动,而且磺脲类药可能在一段时间后继发性失效。
在国外,病情稳定者,每日测一次血糖。国内,如果糖尿病病人因经济原因,也应至少每周测一次。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为了观察剂量是否合适及避免低血糖,测的次数应更多。
此外,一旦疑有低血糖时,应立即测血糖。
毛细血管血测血糖不准确
以往测血糖,是通过抽静脉血来测得;近年来,开展了用一滴毛细血管血在袖珍血糖仪上测得的方法。前者采血量多,要隔天才能看报告;后者用血少,当即就能出结果。因此,目前在发达国家,袖珍血糖仪已是病人测血糖的常用方法,只有在诊断或核对毛细血管血糖值时才抽静脉血。
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人认为毛细血管血测的糖值“不准确”,故较少应用。其实并不是“不准确”,而是两者有差别。
静脉血要分离红细胞后用血浆测血糖,而毛细血管血则是用全血,包括了含葡萄糖较少的红细胞。因此在空腹时,血浆血糖值较全血血糖值要高约11%。但这不是“不准确”,而是应有的差别。只要袖珍血糖仪质量可靠,操作正确,其结果是准确的。如果用作随访病情改变,一直观察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变化,即可调整用药,不必多去换算。
此外要注意,某些型号的血糖仪已作了校正,虽然测的是全血,但显示的却是血浆血糖值。
一定要空腹测血糖
以往测血糖多要求空腹,近年认为,测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大血管并发症等改变。因此,尤其对门诊病人,为了避免其长时间空腹来院等候就诊,可测从进餐开始后2小时的血糖值。当然其标准和空腹不同,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空腹是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为4.4~8.0毫摩尔/升。老人可适当放宽,空腹时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在10毫摩尔/升以下。
测尿糖代替血糖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尿中有糖,所以应测尿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要血糖高,即使尿中无糖,也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毫摩尔/升,而肾糖的标准是小于10毫摩尔/升。当血糖在6~10毫摩尔/升,控制并不良好,而尿糖仍为阴性。即使尿糖呈阳性,由于尿是在几小时内积累的,老年人易有尿潴留,更可受上次尿的影响,因而测的尿糖不能说明当时的血糖情况。
此外,尿糖测定不能诊断低血糖。当然,话又说回来,如因经济等原因不能测血糖者,测一测尿糖,比什么都不测还是要好。
全从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
毛细血管血糖原来是从指尖刺血测得,因指尖较痛,故近年研究出无痛或微痛的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目前,主要是从前臂背侧刺血,已有专用的血糖仪。在血糖平稳的情况下,前臂血糖值与指尖血糖值相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血糖急剧变动时,如餐后2小时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后,前臂血糖值滞后,可能耽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在血糖急剧变动时,仍应测指尖血糖。
总之,血糖测定对糖尿病病人十分重要。国外统计,测血糖的勤与疏,与血糖控制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多次测血糖可以使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可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所以从长远看,多测血糖也是一种健康投资。
上一篇:预防糖尿病从娃娃抓起
下一篇:糖尿病“十高一低”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