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时,我们可称其处在糖尿病前期。处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表现为糖耐量受损(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受损主要是指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有了异常改变。正常人的血糖在餐后均有所升高,但通常不会超过140毫克/分升(7.8毫摩尔/升),若某人的餐后血糖超过20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就可被诊断为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在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以下的人群,若其餐后血糖在140-200毫克/分升(7.8-11.1毫摩尔/升)之间,便可归类为糖耐量受损。糖耐量受损者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占绝大多数(约为80%),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另外,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还增加了“空腹血糖受损”的内容。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的空腹血糖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当某人的空腹血糖处于110-126毫克/分升(6.0-7.0毫摩尔/升)之间时可归类为空腹血糖受损。有糖耐量受损情况的人也可同时存在空腹血糖受损。
研究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出现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的情况,大多与遗传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身体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少动等因素有关。现已弄清,所谓糖尿病遗传指的不仅仅是糖尿病本身的遗传,而主要是指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遗传。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易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
通过临床多年的观察发现,糖尿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该病患者可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之后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健康人若发展成2型糖尿病一般都要经历糖尿病前期。研究证实,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的人群中,5-10年即可发展为糖尿病的、可长期维持现状的和可转变为正常的各占1/3。长期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糖耐量受损阶段。已出现糖耐量受损的人,经过控制饮食、增强运动等严格的行为干预,大约有50%的人可转变为正常,而另外50%的人则对这种干预无效。这是因为,糖耐量受损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若患者的胰岛功能尚好,对上述的行为干预就有效;若其胰岛功能受损则对上述的行为干预就无效。通常可以用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来判断其胰岛功能的好坏,即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6.0者,表示其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指数小于50者,表示其胰岛功能受损。
那么,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该不该用药治疗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人们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不必用药,一是认为应该用药。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虽然不能被诊断为患有糖尿病,但此时在其身上可以出现与糖尿病相关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而且这部分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加。目前医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胰岛功能受损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因为对这部分人如果不进行治疗,他们迟早会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及时的药物治疗有可能使其避免患上糖尿病,或延缓其患上糖尿病的时间,或即便其患上了糖尿病,也会病情较轻,而且会较晚或较少地出现并发症。研究还认为,肥胖者(体重指数大于27,或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的人)最终发展为糖尿病的几率比体重正常者高2.5倍。伴有其他疾病特别是伴有代谢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发展为糖尿病的机会会更多。
在临床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可选用的治疗药物有双胍类降糖药(降糖灵和二甲双胍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和倍欣等)和减肥药(赛尼可等)。有报告称,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使用二甲双胍3年,可使其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31%:使用拜糖平3年,可使29.3%的糖耐量受损者转变为正常;使用赛尼可6个月可使70.2%的肥胖型糖耐量受损者转变为正常,而且可使其体重平均下降7.5公斤。此外,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服用舒肝调气类中药,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这部分人首先要遵守科学的饮食原则,做到粗细粮搭配,肉蛋奶的摄入适量,蔬菜要餐餐有,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其次,要坚持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一定都做“有氧运动”,只要运动就好,且贵在坚持。老年人要量力而行,不宜做剧烈的运动。再次,要注意情志的调节,多参与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会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做到心胸坦荡,精神舒畅,并应适当地学习一些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先防。
总之,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因为这些人不仅存在着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而且随着其血糖的升高还会引发其他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以,这些人必须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切不可麻痹大意。
上一篇:糖尿病友年度体检计划
下一篇:糖尿病计算数据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