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因长期高浓度葡萄糖致下肢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增强血管收缩,引起毛细血管底膜增生,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腔变窄,血管功能异常,血液粘滞度增高,易致血栓形成,使下肢组织营养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下肢缺血性坏疽。此外,糖尿病足患者的感觉神经严重受损,使其痛、温觉减退,甚至丧失。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普通胰岛素,但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其在皮下注射后吸收和达到峰值的速度比较慢,对餐后患者血糖升高的控制不理想。胰岛素B链中的第28位脯氨酸被门冬氨酸取代后形成门冬胰岛素,由于取代的改变使门冬胰岛素分子的聚合力减弱,故能持久保持在单聚体或二聚体状态下,当给予患者皮下注射时,患者机体更快吸收,通常情况下15min即可起效,3O~60min可达峰值,并持续约2~5h,这种起效速度更接近者患者进食时的生理需求,因而临床具有较好疗效。本组研究表明,门冬胰岛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糖尿病足具有显著疗效,且能有效降低住院时间和费用,为患者减轻负担。
痛觉的减退可使患者不能感觉到鞋内的异物和鞋内挤压,易致外伤和摩擦伤;温度觉的减退可导致烫伤和冻伤。另外,深部感觉减退的患者不能及时调节关节负重,可致关节畸形,从而加大摩擦伤的机会,将进一步诱发足坏疽。如果治疗不及时,护理不适当或者保守治疗无效,最后将导致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如不及时施治,极可能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对出现坏疽或重度感染的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是在糖尿病足坏疽感染期,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因此选择有效的胰岛素治疗非常关键。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中常见足部感染
下一篇:糖尿病足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如何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