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消瘅”等范畴。《黄帝内经》等医籍中与此病相关的记载很多。这些医学典籍中指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逐渐消瘦是此病患者的首要症状,应采用“三消分治”的方法来治疗此病。此病多是由于火炎于上、阴亏于下,致使水火不济而引发的。真阴亏耗致使相火独亢,水源不足致使虚火妄炎,热伤肺阴致使津液亏竭,故此病患者常常渴饮无度。热伤胃阴致使此病患者消谷善饥、身体消瘦。热伤肾阴致使其精气亏虚,故此病患者尿频且尿量很大。因此,临床上应以滋阴、清热、生津为治疗此病的原则。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人体内的血糖正是饮食在体内转化而成的“精微”。一旦脾失健运,血糖无法被及时输送至人体的组织内,就会因积蓄过多随尿液排泄至体外。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身体逐渐消瘦这些传统症状之外,还可出现气短、神疲乏力等气虚的症状。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一味使用甘寒、苦寒的药物常会损伤脾的功能,加重患者气虚的症状。因此,在糖尿病的治则中,除了滋阴清热之外,益气健脾也非常重要。滋肾阴可降妄炎之火,补脾气可助水谷运化,这样一来,可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气复阴回,此病患者的糖代谢即可恢复正常。
上一篇:糖尿病胰岛素的使用规范
下一篇:糖尿病真的无法根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