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其患病率报道不一,国内外报道为9.8%~66.0%,其差异很大的原因可能与测定方法、纳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在正常女性,绝经后年数越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性越大;同时体重也是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维持良好的体重又是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内容,但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否有作用尚不清楚。
高血糖可引起渗透性利尿,使钙、磷、镁排泄增加,血糖控制不良时加重上述过程,使糖尿病患者的钙、磷、镁代谢呈负平衡。同时高尿糖阻滞肾小管对钙、磷、镁的重吸收,加重骨盐丢失。
除以上原因外,影响BMD的可能机制还有:
(1)成骨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受体,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骨基质成熟和转换下降,骨基质分解,钙盐丢失,引起骨质疏松。Suzuki等对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状态下钙呈负平衡,因胰岛素可促进1-25(OH):D合成,胰岛素缺乏导致1-25(OH)减少。
(2)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可能与渗透性利尿、钙排泄率升高、钙磷平衡失调、血钙降低有关。
(3)雌激素水平降低及衰老有关。雌激素对骨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抑制骨吸收,雌激素缺乏可造成骨吸收增强,从而导致快速骨量丢失。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和绝经年限与呈显著的正相关,提示年龄及绝经本身是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BMD的主要因素。
(4)体重的影响,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女性病人中各年龄段内体重和体重指数均与骨密度有相关,而且与体重的相关性更强。
血糖和HbA1C未能进入回归方程,提示相对于骨质疏松较漫长的形成过程,女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有易变性、时效性,故其不是OP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足作为预测指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除控制饮食外,常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对体质量影响较大的药物,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体质量变化。本研究中发现与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有关,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及年龄的增加,患者合并OP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体型纤瘦者。可能是与体重对骨密度的影响及骨所承受的机械负荷有关,故相对高的重应力减少了骨吸收并刺激骨的形成,从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降低骨质疏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