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防治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以说“久病成医”,很多老病友都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防治小窍门。但防治糖尿病又是一个讲究科学性的任务,具体的方法上可不能“想当然”地去盲目、片面地道听途说,以身试法。以下这些防治中的常见误区,是医学专家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不妨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糖尿病诊断主要靠查尿糖
顾名思义,易被误解为尿内有糖就是糖尿病,实际上这一认识不完全正确。因为,血糖会不会从尿液内排出,决定于肾脏闸门的设置,即肾脏的血糖阈。正常人的肾脏的血糖阈值在每升8.9~10毫摩尔(160~180毫克/升)左右。当肾脏的血糖阈值低于8.9~10毫摩尔/升时,即使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尿内也会出现葡萄糖。当肾脏的血糖阈值高于8.9~10毫摩尔/升时,即使血糖值在异常增高范围,尿内也会不出现葡萄糖。临床上可以遇到尿糖阳性不是糖尿病,尿糖阴性却是糖尿病的少数病例。尽管尿糖检查对于多数糖尿病病人的诊断和监测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肾脏的血糖阈值可能因人而异,再者同一个人的肾脏阈值又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为此,无论糖尿病的诊断还是监测,都应以血糖为准。
血糖高一点没有什么关系
科学实践证明,超过正常值的血糖水平即使不在糖尿病诊断范围,心脑肾等内脏即已开始受到损害,更不用说血糖值已处于糖尿病水平时,心脑肾等内脏肯定是会有损害的。过去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前期只要采取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了。近年改变了原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前期病人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以外,还应该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这样有助于预防或推迟进入糖尿病,并可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不管血糖水平高出正常多少,都应该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当前,相当多的糖尿病病人对于自己的高血糖采取不在乎的态度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