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受损(IGT)是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糖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浆血糖值处于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单-IGT,如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则称为合并有空腹血糖异常。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经历IGT阶段,故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若病情进展,餐后血糖>11.1毫摩尔/升时,即进入糖尿病阶段。
饮食调整,重视食疗
糖耐量异常者大多由于不注意饮食控制,甚至暴饮暴食,最终发展为糖尿病。所以,日常生活中重视饮食调控非常重要。例如,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降低脂肪比例,对改善糖耐量异常有较好的效果,在饮食治疗方面,选择具有调整血糖作用的食品,如苦瓜、南瓜、葫芦瓜、冬瓜、玉米须、洋葱、大蒜、山药、菠菜、芹菜等,都具有较好的调整血糖作用,又属于药食同源;如菠菜根粥(含萜类降糖成分)、枸杞粥(降糖防脂,增加免疫)、萝卜粥(含双链核糖核酸,有干扰素诱导剂作用)等都可作为日常保健药膳,经常食用,可以使食借药力,药借食味,发挥协同作用,调整糖耐量异常,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坚持运动,增强体质
糖耐量异常者常合并有高体重(肥胖)、高脂血症等,通过运动可减轻体重,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使糖耐量恢复正常。有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值10%以上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只要体重下降5公斤,就能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强,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日本专家研究发现:每日2次散步,每次30分钟,是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良药。每日步行3公里以上,每次步行时间超过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量以运动后的心率加年龄等于170最适宜。运动中既要出汗,又不要大汗淋漓,既要气喘,又不能气喘吁吁。
辨证论治,中药调控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糖耐量异常虽然没有发展到糖尿病的程度,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和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大体相同,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进行针对性调控。如有阴虚燥热症状者,治疗当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痰湿阻滞,脾失健运者,治疗当健脾祛湿化痰。总之,中医临床调控,在治病求本的同时,还要兼顾调整血糖,预防代谢紊乱。金银花、地骨皮、葛根、玄参、生地、知母、黄连、黄柏、人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绞股蓝、甘草、白芍、玉竹、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等具有调整血糖作用,可在辨证论治指导下优先选用。
此外,心理调节对改善糖耐量异常也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糖耐量异常者保持平和心态,正确处理好生活、学习、工作之间的关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