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潘聪 及玥 李夏 张恪忞):我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人数已经超1.2亿。最新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由1980年的0.67%上升至11.2%(2015—2017年),增长16.7倍,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诊断率却约为44%,与同期全球中、高等收入国家的诊断率47.4%—61.7%相比差距明显,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整体知晓率也偏低。因此,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规范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如何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治疗率,又该怎样加强糖尿病规范化、精准化管理?就相关问题央视网记者专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
糖尿病可否实现逆转?
征服糖尿病尤其是对二型糖尿病是世界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传统观念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得一辈子打针吃药,这个疾病是不可逆转的。但近年来,关于糖尿病是否可逆转,这个话题讨论得越来越多。对此,王执礼认为,之所以得糖尿病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第二是胰岛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胰岛细胞每年将以5%的速度持续受到损伤。通常我们把糖尿病人分为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我国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庞大,这部分人群中,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但是低于7.0mmol/L的,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但低于11.1mmol/L的人群,称为糖耐量异常,这两类人群都属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经过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率后期会患糖尿病。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在认为胰岛细胞受损伤,但在尚未坏死的时候是有可能修复的。病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变性坏死,细胞在变性受损区间是可修复的,在坏死区间是不可逆的。糖尿病人得病后,刚开始是胰岛素抵抗,后期到了胰岛功能障碍,胰岛细胞会不断受损。在受损阶段但没发展为凋亡期时,部分胰岛细胞具备可逆、可修复性。因此,王执礼表示,一定要珍惜胰岛细胞可修复的宝贵时机,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
如何精准治疗实现胰岛细胞修复?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通常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措施,如何实现对患者的精准治疗呢?王执礼认为,首先要诊断患者属于何种分型,之后再确定符合实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持续高糖状态会损伤胰岛细胞,另外可能诱发糖尿病肾病。“如果空腹血糖15.0mmol/L,餐后20mmol/L,就相当于一条船在大海里受到12级台风的摧残。如果血糖正常,就如同这条船到了避风港一样。”王执礼表示,应迅速采取有效手段降糖,使受损伤即将凋亡的胰岛细胞得到喘息的机会。
第二要改善微循环,给胰岛细胞创造能修复的环境。“比如大多数花朵在沙漠里都难以存活,必须在一定环境下才能生长。胰岛细胞恢复活力也是如此,如果人体的代谢内环境紊乱,在这种环境中体内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胰岛细胞很难工作,极易受损,并不断凋亡。”王执礼表示,这时改善不利环境,细胞才有修复的可能性。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助力,首先要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再加上配个体化超低卡饮食,同时制定一些科学的运动疗法,就有可能使糖尿病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区别于普通人,通常应在餐后进行运动,一是有助于消化,第二能够阻击高血糖,让血糖高峰不出现,从而减少高糖对胰岛细胞刺激和伤害。
王执礼介绍,个体化精准治疗糖尿病患者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曾有一名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7年间仅靠健康饮食和运动,未服任何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7年后经过糖耐量试验,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5.8mmol/L左右,达到了胰岛细胞的局部修复和逆转。对于病程比较长,年龄比较大的一部分病人,胰岛细胞也是有可能得到局部修复和逆转的。
如何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人群最多的国家,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期望更优质的健康保障,但目前糖尿病患者从诊断到治疗、从监测到康复,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诊断治疗管理模式。对此,王执礼表示,重点要抓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主要有六大高危因素:第一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第二是肥胖、超重;第三是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的人群;第四是新生儿超8斤的宝妈;第五个是本身有脑血管疾病、心血管动脉硬化的患者;第六是通常年龄在45岁以上,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人群。
如果这些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就能够提高我们国家糖尿病的诊断率,同时能够能做到早期预防。他建议对高危人群查体,不要光查空腹血糖,再加一个糖耐量试验,这样就能够不漏诊,也能够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