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很多的人会患糖尿病,我国的患糖尿病的人数也是很多的,也有不少人对糖尿病也有些了解,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对于糖尿病也存在一些误区。那么,常见的糖尿病存在的心理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怀疑诊断的正确性
有些症状轻微的病友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这种情况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父母表现得尤为突出。1型糖尿病的诊断,给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下了严重损害的结论,这使他们的父母感到震惊。他们会为子女失去健康而极度悲伤,并表现出正常的应激反应,例如怀疑、拒绝接受现实、恐惧、忧虑和极度自责或负罪感,以至于可能四处奔走,带领子女多处就医希望证实是误诊。家长的这种情绪可能会感染患儿,使他们产生恐惧和不安感。
误区二:丧失信心不积极治疗
有些患者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或因为畏惧治疗,因而采取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
误区三:血糖一降就停药
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血压、血脂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万事大吉了,血糖一降下来就自行停药,放松对饮食的控制,直到血糖急骤上升,病情加重时才发觉。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所有的病友都应该至少每1~2月就到医院复查血糖、HbA1c等指标,根据检查情况坚持服药治疗。
误区四:忽视非药物治疗
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有的患者一般能坚持遵医嘱服药,但忽视了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降糖的效果也不理想。糖尿病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遗传和环境背景下,由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所致。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消除肥胖、劳逸结合、调试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有着极为重要的防治作用。有些轻微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单用非药物疗法进行治疗,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误区五:听信游医自行服药
有些患者在患病后不是去找医生,而是自行服药治疗。这就根本谈不上合理用药,更可能误服某些有禁忌的药物,以致影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有些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会成瘾,撤不下来了,这同样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能否停用胰岛素,只能取决于病情、胰岛细胞的功能以及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反应。有些患者盲目地跟着广告,听信传言乱求医,造成血糖不能控制,时间一长引起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后悔莫及。病友应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按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