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前程似锦,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得知糖尿病将终身伴随自己时,心情是很复杂的。沉重的打击常常会使患儿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继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孤独、伤感等。乃至认为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有些家长的紧张心情甚至比孩子更有过之,终日担心、害怕、不知所措,这样就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灵创伤。
不良情绪及行为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众多研究就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一项研究对92名8—13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随访10年后发现,在他们当中各类心理障碍累积发生率高达47.6%,是正常人群的3倍。其中又以青春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显着增加,但未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心理障碍包括了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行为问题,它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可影响到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并可能导致他们到成人时期发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性疾病。
行为问题的表现除了疾病早期的适应性障碍以外,社交退缩、交往不良,抑郁和焦虑是主要的心理障碍表现。在调查中还显示,家庭的和睦。父母对患儿的关心与了解程度以及与患儿的交流方式等,对患儿的心理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
父母能够共同与患儿分担对控制病情所负的责任,将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患儿的病情控制会较差。1型糖尿病患儿行为问题的特点与他们所处的慢性疾病状态、糖尿病治疗管理及对家庭的依赖、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