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胰岛素制剂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胰岛素的使用也日趋广泛,但是口服降糖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特点在糖尿病的治疗策略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主要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简称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简称增敏剂),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等四大类。估计大多数患者对这几个名词非常耳熟,但是具体代表什么意思,就不太了解。下面就促胰岛素增敏剂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下介绍。
什么是增敏剂?
增敏剂,从字面上看,就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提到增敏剂,主要是指格列酮类药物。有人喜欢把二甲双胍也划归入增敏剂的范畴,因为二甲双胍也有一定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同格列酮类药物相比相对较弱,其主要的降糖机制是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格列酮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的历史相对也比较短,只有几年的时间,却是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中增长最快的一类药物。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格列酮类药物有罗格列酮(如文迪雅、太罗、维戈洛)和吡格列酮(如艾可拓、艾汀、卡司平)。
增敏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格列酮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是能提高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如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减轻这些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程度,因而提高胰岛素的工作效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以下人群禁用格列酮类药物:已知对本品或其中成分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水肿患者应慎用本类药物;不适用于3、4级心功能障碍患者(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可引起液体潴留,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有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上限2.5~3倍者禁用;不推荐18岁以下患者服用本品;妊娠和哺乳妇女应避免服用。
上一篇:你对促胰岛素分泌剂了解多少?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如何对待保健药物?放平心态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