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今年的体检中,我的空腹血糖达13.6mmo/L,被确诊为糖尿病。但是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为什么我的发病特点和别人的不一样呢?糖尿病如何实现早防早治?我现在由于症状不明显,也未做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只是不规律的口服一些降糖药,血糖时好时坏,像我这样的病情,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
答:有些病人,特别是成年发病者或肥胖者,“三多一少”症状往往不典型,常以其他并发症为自觉症状,例如反复发生牙周炎、痈疮、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全身水肿等,甚至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而首次就诊;女性还会发生外阴瘙痒及月经失调等。这些病人常因糖尿病急性、慢性井发症,或发生其它应激状态就诊时才发现血糖高。仔细追溯病史,可发现既往病史中有乏力、肥胖或体重减轻、手足末端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均提示糖尿病早已存在,并在缓慢进展。目前主张对查体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在常规健康查体时,除查空腹血糖外还应增加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特别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身体超重、中心性肥胖者)和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血脂代谢素乱患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应进行正规糖耐量试验,甚至对某些个人还需要继续监侧并定期复查血糖。有些糖尿病高危人群虽血糖不高,但出现糖尿病早期的高胰岛素血症,此时,有必要作胰岛功能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从您的病情看,首先,从几年来的糖耐量低减(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人的边缘地带),由于没有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最终发展成糖尿病,这体现了某些糖尿病人发病隐匿性和不经干预会逐年加重,甚至病情会呈“跳跃式”发展的特点。这种发病方式对机体的损害可能更大一些。患者在患糖尿病后无症状而浑然不觉,会造成因高血糖毒性和高渗性对全身大中小血管和各脏器组织产生持续性的损害,这样的病人一旦发病,病情就往往很严重,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并不一定是好事,其主要原因是个体差异所致,但也有可能说明我们的人体对疾病的预警功能下降了,就像某些高血压病人一样,有的人血压稍有一点高,就产生了很多不适症状,机体提醒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有的人血压很高了,却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很轻,往往后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概率要大得多。对糖尿病也一样,患了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不重视,结果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其次,你目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糖尿病专业和并发症筛查的情况下,仅靠简单的口服降糖药来控制病情,缺乏针对性,不仅不能有效保护受损伤的胰岛细胞,还可能加重了井发症的发生发展。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的进一步减损,甚至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而发展成“脆性”糖尿病,从而加大了治疗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