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旦被确诊,患者得知将终身依赖药物治疗,没有根治的可能,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常有一种愤怒情绪;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心理,以致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情感脆弱,整日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多数是青少年,他们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他们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于父母,责备父母。
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人员在做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宣泄法任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悲观、失望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情绪稳定后,均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达到了最佳效果。
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患病后不能照顾家庭,终身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为此感到自责、歉疚;有的患者随着糖尿病被确诊,需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的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或忽略心理;有的患者被家人过度保护而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有的患者因看到子女也患糖尿病,认为是自己遗传给了孩子而产生深深的内疚。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用真诚换取他们的信赖,让他们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目前不能根治,但可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良好的情绪等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发生或少发生并发症,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同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争取家人的配合与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有的患者因就诊晚、病情重、并发症多而治疗效果不明显,他们便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无药可医,故而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者放弃治疗,暴饮暴食,我行我素。
对于这类患者要主动与他们谈心,合理提供医疗信息,共同关注治疗新进展,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做出科学的保护性解释,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心理,从而积极主动与疾病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