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能会引发糖尿病。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成为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些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可延缓疾病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
患者患病后可能丧失很多功能和机会,不但不能照顾家庭,履行自己各方面的义务,同时,长年治疗又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这可能是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产生的前期阶段。
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疾病控制稳定,才能减少花费,并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提供合理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进行必要的自杀危机干预,采取必要的防备措施,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