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糖,患者对治疗的长期性感到厌烦,难以坚持;再者有的患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及经济压力大等原因,出现明显的悲观或畏难情绪,导致易疲劳、精力不支等抑郁症状。糖尿病除了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可以造成组织缺血梗死,如脑梗死。如果大脑皮层慢性缺血,特别是额叶和颞叶的缺血,可以出现相应的精神记忆方面的改变,比如情绪的变化,抑郁焦虑等;如果大脑皮层的急性梗死,也可以出现明显的精神异常。
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糖尿病患者患精神病并非少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2倍,11%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重度抑郁症,31%的抑郁症患者因糖尿病而加重;二是糖尿病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缺血,同样也可造成精神障碍。
糖尿病患者怎样避免精神障碍?
心理疏导——别给自己加些吃力不讨好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糖尿病虽然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疾病,但若长期坚持有效治疗,依然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患者应调整心态,既然患了疾病,烦躁、焦虑或抑郁对疾病的康复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遭受折磨,不如放松心情,认真治疗,顺其自然。
当自己不能有效调理心情时,应请心理医生协助。看心理医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一种科学、明智的选择,应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的困惑,让心理医生帮助你缓解压力,疏导心情。
药物治疗——选择不良反应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一般来说,当心理医生不能有效解决精神问题时,就该抗精神病药物登台了。糖尿病合并精神病可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因为它们对人体代谢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代表药物有氯氮平片、利培酮(商品名:维思通)、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喹地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初始剂量宜小,疗程视患者的症状控制与否而定。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可以逐渐停用。若中医治疗则需要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选用疏肝解郁、清心宁神、交通心肾的药物。也可用莲子心3克左右泡水代茶饮,每日1次,1~2个月即可改善烦躁不安等症状。
上一篇:不容忽视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下一篇:怎样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