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血管内膜和中层厚度增加、斑块形成和钙化。随着糖尿病患者年龄的增长,增龄所致动脉硬化发生率升高。病程延长意味着慢性高血糖的持续作用时问延长,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导致HbA1C升高,高血糖几乎可使所有的蛋白质发生糖化,产生糖基化终末产物。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得不到满意控制,发生动脉硬化,进而出现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改变。糖尿病足患者的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于胫前、胫后、腓侧动脉。下肢缺血性疼痛,严重可发生坏疽。
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最终血液呈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引起官腔狭窄,降低血管壁弹性,以致血管堵塞,造成下肢血管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下肢微血管的改变与大血管的病理改变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微血管缺血,但无脂质沉着和斑块形成。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基底膜增厚,以致微血管灌注不全或全部堵塞,照成组织缺血,缺氧及局灶性坏死。
糖尿病患者下肢大、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时,多半有血管植物(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加重局部组织缺血,降低抗病能力。
AGEs在形成过程中可产生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AGEs与单核/巨噬细胞结合,刺激其产生细胞分裂素、生长因子和基质成分,使血管组织增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